English

小社如何闯出生存之路

1998-10-07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本报记者 陈洁 我有话说

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竞争和集中。规模越大、历史越悠久的也就越有优势,像商务印书馆,好比是中国出版界的远洋巨轮,而一些成立时间短、规模小的出版社,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,几乎就是小舢舨。“君看一叶舟,出没风波里”。那么,它们在惊涛骇浪中,是如何生存、如何发展的呢?

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主办的京华出版社成立于1993年,最初曾经走过一段曲折的路,出了某些赚钱很快,但读者看后也扔得很快的书。但他们很快意识到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自杀行为,于是扭转了偏颇的出版方向,下决心出好书、创品牌。社长齐立女士介绍说,京华的出版宗旨是,以出版为大众文化生活服务的通俗读物为主,并兼顾学术著作。在某些人印象中,“通俗”似乎就代表着情趣不高,然而在京华社的领导者眼中,反映都市文化的普及读物不一定就不是品牌,俗题可以雅做,关键在于出版者的眼界和态度,何况这类书虽没有学术价值,却有社会需求,是一块很大、但一直被打着通俗的旗号实际是庸俗的出版物占领的市场。用真正受读者欢迎的通俗读物夺回这块市场,是京华社的努力方向之一。如今,他们出版的综合类普及性常识读本“十日通”丛书,已出版发行了20多个品种,如《汽车保养十日通》、《桥牌十日通》、《保龄球十日通》等,包含了文化、娱乐、健身、投资、经营等多方面内容,丛书从封面到内文都设计得十分雅致、严肃。此外,京华社在学术著作出版方面也初露峥嵘。36卷本的《中国墨迹经典大全》、8卷16册的《丰子恺漫画全集》、精装大开本的《中国京剧艺术》一露面就让人大吃一惊,今年的国际图书博览会上,某大社的领导人说:“这几种书,我们都不敢出,你们居然做了,还做得这么到位。”武汉大学已故教授吴林伯是马一浮、熊十力的弟子,一生从事“龙学”研究,集终生心血的130万字《〈文心雕龙〉义疏》却一直未能出版,京华年轻的副社长王琦听说这情况,当即拍板:这本书,我们出!王琦还希望能团结一批在学术界真正有思想有作为的中青年学者,发展学术繁荣。

京华社的例子在小出版社中很有代表性。小社因为生存压力大,对“形象”、“面子”的顾虑相对知名大社要少,短期的经济行为的诱惑却相对加大。常有书商把编好的各类书稿送上门来,某些缺乏远见、意志不坚定的小社很可能就“坐享其成”了。但这样的钱赚了以后会感到良心不安的,尤其是想要真正在市场上立住脚的出版社,走这条路是很危险的。社小,志气不能小,没有这样的胆识,是闯不出来的。另一方面,小社即使有志创大业,毕竟力单势薄,所以要真正走出一条路来,不能盲目学大社,追求大而全,只能根据自身实力搞小而精,搞特色出版,精品出版,集中力量,独辟蹊径。

华艺出版社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传播古今优秀传统文化,并以出作家文集在出版界小有名气。自1992年起,他们已出了王蒙、刘心武、从维熙、宗璞、刘白羽、王朔、徐小斌等作家的文集。金丽红副社长说:小社和大社相比,劣势是明显的,不说大社名牌有品牌效益,老牌出版社在优秀的编辑人才、编辑经验和选题积累上,都比小社要扎实厚重得多。小社做大事,做到一定程度上,就会明显感觉到底气不足,力不从心,要想把事情做大、做好,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。从另一个方面说,小社又有小的优势:机制灵活、运作敏捷、决策迅速。比如《王蒙文集》的出版,同时运作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层层上报后刚定题目,华艺已经列入出版计划了。华艺社成立于1986年,那时风气初开,出版社在选题策划方面已经有竞争的苗头。春江水暖,小鸭先知。华艺比动作迟缓的大社更早具备了市场竞争的意识,并很快准确定位,安全着陆。再如原来的学苑出版社,在市场选择中逐渐致力于音像制品开发,现在已改名为“学苑音像出版社”,成为首都音像出版市场的活跃力量。

同样苦心经营特色之路的还有言实出版社,他们充分利用下属国务院研究室的优势,着力出版三类书,一是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以及与此相关的辅导材料。前不久,朱?基总理就曾嘱咐他们关注粮食流通领域改革问题,做一本书。二是配合依法治国和改革开放,注意一些国家长期发展的问题。其三是就重大题材做文章,如关于香港回归、中美关系、抗洪救灾等。成立于1989年的华龄出版社,则因归属中国老龄委,主要出针对老年朋友养生、保健的书,也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。

与言实、华龄这种有所依托的小社相比,一些缺乏特色的小社要找准定位,则要付出一番艰苦的努力。1992年成立的同心出版社,前身是北京日报出版社,因为种种原因,至今还没有形成自身特色,出书数量也少,但宋社长说,她们以后可能着重向青少年思想文化教育方向发展,以配合德育和素质教育。

看来,不能以规模的大小来评定小社,小社要想有所突破,就得找准自身位置,靠特色求生存。上述几个成功的小社都证明了这一点。当然,小社中的问题也很多,主要是出版方向不明确,编辑力量薄弱,急功近利,短期行为多。这些对小出版社的生存发展是极为不利的,应该引起警惕。

鉴于此,北京市有关部门将加强对小社的监督管理。而上海的作法则是,暂时不批准兴建规模小的新社,而集中精力发展有一定积累的中、大社,这条措施,是否值得其他地区的有关部门借鉴呢?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